冬山河的整治歷經數十年,比較靠下游的親水公園和傳統藝術中心那個區域,已營運超過20年,靠中上游這邊河段的森林公園生態綠舟,2016年4月也開始正式營運了,佔地也相當遼闊,就在台九線旁與宜蘭縣鐵路中間的河段,再往東北延伸到大員排水接進冬山河包圍起來的區塊,佔地有16公頃
往右手邊看去是宜蘭線火車的鐵橋
左邊則是台9線跨越冬山河的橋樑
這邊是停車場進來遊客中心旁邊的多功能空間,可以當教室,平常就充作遊客休息室,很多人把椅子拿出來外面坐,可以欣賞冬山河的美景
河邊坡地的草坪上也有些石板凳,要不熱的時候才有辦法坐在那裏賞景,前方的鐵橋剛好有電聯車經過,宜蘭花東這邊的電聯車都還是舊款的
整個園區的地圖,上方的台9線是最西邊的界線,右邊是北邊,以大員排水為界,下面是東邊,以冬山河為界,一直到大員排水接進冬山河的河口,南邊在地圖左側,界線是安平坑排水,鐵路就從整個園區的西北往東南切過去,從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火車呼嘯而過
有個鐵製裝置藝術,像一個相框,可以讓一群人站在後面拍照,站的位置是在後面一列列往後延伸的木樁上,有點借位的FU
園區內的石墩木橋裝置,石墩看起有點舊,可能是沒整治前的冬山河上就有的一些建材,園區整理時就地取材拿來當擺飾用
這巨型直立故事書是可以翻閱的,旁邊還有墨水和鵝毛筆裝飾,很像巨人的書桌,台北的故事屋也用這種大繪本故事書來吸引小朋友,效果不錯
旁邊草坪的休憩石板凳附近就有種一些樹,等長大成林,坐在那邊就比較不怕曬了
再往前就走到高架的鐵路邊,鐵路上的圓拱標示著冬山火車站的範圍,再過去一點就是高架有圓拱造型的冬山火車站,也是台鐵幾個著名的特色車站之一
走到這邊剛好又有一列電聯車經過
經過鋪著木棧道的橋到冬山河的對岸那邊,橋有個好聽的名字,森之脈橋
從橋上往回遠眺剛剛進來的遊客中心方向,整個河灘地都種上草皮,某些角落種了些樹木,要再過幾年才會成林
前方的綠地,後方的雪山山脈前緣,遠方的白雲,幾個層次非常分明,有山有水,藍天綠地,很宜人的景色
橋上有早期舟楫往來的示意圖,大帆船在海邊卸貨,再改由小平板船接駁進蘭陽溪和冬山河
從森之脈橋這邊看隔壁的火車鐵橋
冬山河河道和右岸風光
冬山河左岸區域的步道,旁邊夾道的小樹還需假以時日才能讓這邊變成林蔭大道
冬山河左岸這一側的行政中心和前面的廣場,上面鋪滿了水泥板
左岸這一側叫做微笑水岸,整區建築有對外的部分就是電動船鴨母船,生態綠舟的售票處
觀賞冬山河兩岸生態的生態綠舟船班表,從9:00到16:30,每半點一班,中午休息兩班
生態綠舟票價表,有全票,半票,免票3種票價
微笑水岸這邊有和冬山河道連通的小潟湖
建築群上方有遮陽遮雨的屋頂,下方有階梯木板凳,如果前面廣場有表演活動,可以坐在這邊觀賞
由好幾支鋼架支柱架起來的屋頂,整片天花板由有點波浪層次的菱形橫直條木板拼裝而成,裝有崁燈,夜間也能舉辦活動
通往山丘上方的階梯,前面是水泥階梯,上到草地山坡就是圓木砌起來的階梯
走到一半居然有一列快要絕跡的復興號經過,一天剩不到一兩列在行駛,趕快拍下來,運氣真好
往回望可以看到微笑水岸這邊的建築群,屋頂都鋪上薄薄的土層和草皮,感覺好像是整個山坡的延伸,和當地景觀融為一體,現在很多公共建築都會朝綠建築的方向去規劃和設計
再稍微高一點就隱約可以看到冬山火車站的月台,蓋在彎道上,上面又有圓拱,很有弧形的流線感,很多人刻意到這邊拍車站和火車
上到山丘上,這個山丘叫希望之丘
從山丘上的觀景台看遠方的冬山火車站,鐵路會從希望之丘下方的隧道通向北邊
希望之丘再過去的另一個小山丘上,可以看見一座造型獨特的高塔
先走下希望之丘,就可以看到旁邊有通向高塔的木階梯,高塔叫做大樹公,像老樹做成的樹屋,還蠻有創意的
大樹公進來一樓的地方有冬山河的示意地板浮雕畫,用剪黏的樹葉排成龍的形狀來代表冬山河,上游是龍尾,發源於新寮山,流經幾個部落,最後出海
後面的指示牌寫著:三年無做大水,豬母有金耳勾通戴,可見蘭陽平原是富庶的,但前提是不能有水患,其實早年水利工程不發達,不只蘭陽平原,連臺北盆地都一樣飽受水患之苦
直接豎立兩根木柱往上撐住木製屋頂,要爬上大樹公上面就沿著旁邊的迴旋樓梯上去
從階梯沿途這些樹洞意象的窗框看出去,這邊是往南看冬山火車站的方向
另外這個是往東看往冬山河下游的方向,河面上還有行駛的生態綠舟遊河船
爬到大樹公頂端,上面的屋頂正中間簍空了一個圓形,所以大樹公一樓的那個冬山河意象的擺飾是會淋到雨的
從最高層觀景台這邊往北可以看到羅東的市區
從下面看大樹公,就好像一根大的枯樹幹長在坡頂的岩石堆上面
再往前走,深入右岸這邊的腹地,沿途有原木板凳可供休憩,不過暴露在大太陽下,不太實用,用這邊常見植物的介紹看板當椅背,兼具教育和實用功效
路口的指示牌,用樹幹和樹葉的意象,也很能呼應周遭景物,融合在一起
整個森林公園的另一個區域,怡然聚落,就是上面指示牌所寫的葛瑪蘭家屋
這邊也有些排水道要匯入冬山河,搭座鐵支架的木橋跨過去
從橋頭這邊往下望,這邊的景觀就比較自然原始一點,底下也有步道可以近距離觀察小排水道和夾岸植物,太熱了沒下去,直接在上面觀賞,下次挑比較涼的時間再好好來逛整個園區
從橋的另一端可以看到這個區域更遠的範圍,就是剛剛高架的鐵路,岸邊的步道應該可以連接到那邊
這邊就是想重現傳統的葛瑪蘭族部落,就地取材的木頭和茅草蓋的屋舍,可能是地勢低窪怕淹水,糧倉要架高
一般的家屋,不知道為什麼要蓋那麼尖的屋頂
旁邊可以通往洗手間,洗手間也是蓋成木板屋和茅草屋頂的樣子,和怡然聚落這邊的整體景觀一致
上面一點的小坡上還有一個休憩長亭,不知有無規劃成其他用途,現在還看不太出來
另一邊的緩坡上還有兩棟木造建築,一棟好像是觀景台,另一棟好像會規畫成這個區域的遊客中心,應該是梯田體驗區的報名處,現在都還沒有開始營業
家屋外面有芭蕉,後面有竹林,這些就像以前房子旁邊常見的植栽
走到洗手間這邊,前面的洗手台刻意放低高度,讓小朋友也可以很輕鬆使用,出水口用小石子砌起來,很特別,還沒開始運作,不知道水怎麼流出來,旁邊還有一個像浴缸的地方,應該是洗腳用的
最特別的是茅草屋頂浴室,應該是以後下面的梯田體驗區開放後,遊客體驗過後可以直接在這邊盥洗
半露天的浴室,用的是茅草屋頂,很像在非洲傳統聚落洗澡,有扶手,失能者也可以用
在大員排水和冬山河夾著的河階正在整地,要規劃成梯田體驗區
田園景色正在改變,所以要利用梯田體驗區讓遊客找回以往田園生活的感動
從梯田這邊沿著河岸往回走,河岸邊有木樁架起來的九曲橋
河岸這邊規劃成濕地教室,和梯田體驗區一樣,這邊整個區域都還沒開始運作
這邊有葛瑪蘭族傳統家屋旁會種植的植物的介紹,有大葉山欖,刺竹,長葉竹,芭蕉,莿桐,苧麻,蘆葦,
另外還有葛瑪蘭家屋解構的介紹牌,避水防潮是在蘭陽平原生活必要的需求
濕地教室這邊有一棟木板牆家屋,一棟是沒有木板牆的家屋,家屋前面到水岸邊是一片小空地,只有在前面移植了一棵樹而已,可見以後還是會那麼熱
這邊是木九曲橋的入口,臨水碼頭,雖然叫碼頭,但平台很小,應該沒有空間容納上下船的客人
臨水碼頭這邊再過去就要往上走回大樹公那邊,再從希望之丘下去微笑水岸搭生態綠舟那邊,沿路夾道的紅花不知道是甚麼植物
從大樹公的另一邊繞上來
這邊坡堤下去就是冬山河左岸,隱約可以看到對面停車場旁一進來的遊客中心
出來園區後從停車場這邊看過去圓弧造型的遊客中心
停車場階梯上來的旁邊有個白鷺鷥裝置藝術,在藍天綠樹中間展翅,很有畫面
雖然叫做森林公園,但植被很少,和大安森林公園剛開始一樣,只有剛栽種下去的幼株,要能成林成蔭,大概還要一二十年,感覺草坪面積比植栽面積大很多,就算植栽綠樹成蔭,也不覺得會有森林公園的感覺.至於生態綠舟指的應該是冬山河的遊船,因為這邊看不出有那裡保留了原始生態,感覺整個園區都是人工整治出來的,一點原始的區域都沒有,能乘載怎樣的生態系統也看不出來,不太像是這個區域的統稱,建築不多,還算綠意盎然,但大部分是人工修築出來的,只有少數區域是原來就有的河岸植被,唯一會覺得值得推薦的是火車的冬山河鐵橋,是拍火車很好的地點,周遭景觀入鏡很漂亮,色彩很鮮豔,再補一張臨時用手機拍的普悠瑪號
園區是開放式不收費,就是搭生態綠舟遊河船要買票,植被很少,夏天很熱,完全不想多走,用最快的速度大概繞一下,連搭船的興致都沒有,下次挑涼爽一點的天氣再好好逛整個園區,還要到冬山火車站朝聖一下
冬山河生態綠舟相關資訊:
網址 http://ecoark.tcdc.com.tw/site/index
地址 宜蘭縣冬山鄉太和村冬山路二段172號
電話 03-9591314
營業時間 (除夕休園一日,每日正常營運)
森之脈橋右岸全年開放
森之脈橋左岸開放時間:09:00-18:00
電動鴨母船:09:00-17:00
定時導覽:六、日(含國定假日) 10:00、14:00
園區定時導覽為戶外活動,視當日氣候、人力狀況而定
M: 0937-913957
Line ID: warren0122
WeChat ID: Warren0122
Email: warrenchiu0122@gmail.com